凿空(záo kōnɡ),汉语词语,外文名为openaway,原指开通道路,典出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所载张骞开通西域通道的记载。该词在汉代多用于描述边疆交通开拓,如张骞于公元前138年首次出使西域,虽遭匈奴扣押仍完成外交使命,被后世称为“凿空”。唐代徐彦伯以“征人远凿空”形容边塞通道开辟,明代郑和下西洋亦被称为海上“凿空”壮举。
“凿空”一词包含双重含义:其一指开拓交通路径,如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形成持续商旅通道;其二指缺乏依据的牵强立论,韩愈曾批评史书编纂中的“凿空构立善恶事迹”,朱熹强调读书“不可凿空立论”。宋代苏轼指出“凿空访寻水利”徒增烦扰,清代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中亦驳斥“凿空之论”。
解释
- 1、开通道路。
- 2、凭空无据;穿凿。
出处
- 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:“然张骞凿空,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。”裴駰集解引苏林曰:“凿,开;空,通也。骞开通西域道。”
- 唐·徐彦伯《胡无人行》:“十月繁霜下,征人远凿空。”
- 赵朴初《片石集·青铜器》:“凿空汉使惊邛杖,已信西南道可通。”
- 唐·韩愈《答刘秀才论史书》:“巧造语言,凿空构立善恶事迹。”
- 《新唐书卷五十六刑法志》:“推劾之吏,以深刻为功,凿空争能,相矜以虐。”
- 宋·苏轼《上神宗皇帝书》:“今欲凿空访寻水利,所谓即鹿无虞,岂惟徒劳,必大烦扰。”
- 宋·蔡绦《西清诗话·池底铺锦》:“李石开成中承诏録文宗论德宗奢靡云:‘闻得禁中老宫人,每引流泉,先於池底铺锦。’则知建诗皆摭实,非凿空语也。”
- 《朱子语类卷十一读书法》:“固不可凿空立论,然读书有疑,有所见,自不容不立论。”
- 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·王入于王城不书》:“《路史》以为襄王未尝复国,而王子虎为之居守,此凿空之论。”
- 《路史》以为襄王未尝复国,而王子虎为之居守,此凿空之论。”
👋 感谢您的观看!
© 版权声明
THE END